在数字化浪潮奔涌的当下,AI 网络作为一股新兴力量,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重塑通信与科技领域的格局。2025 年 3 月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(MWC2025),无疑成为了 AI 网络大放异彩的舞台,众多企业纷纷秀出看家本领,展示了 AI 与网络深度融合的前沿成果,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智能未来。
运营商:构建 AI 网络基石,赋能多元领域
中国移动:“AI+” 战略,绘制算力网络蓝图
中国移动在 MWC 上提出的 “AI+” 行动计划,犹如一颗投入通信领域的重磅炸弹,引起广泛关注。其明确的 “AI 基础设施提供者、场景应用汇聚者、技术算法驱动者” 定位,展现出宏大的战略视野。
全球首个 ACN 原型样机的亮相,更是让人为之惊叹。通过数字身份管理、多智能体协同等先进技术,ACN 实现了智能工厂、车联网等高阶场景的实时响应,仿佛为这些复杂场景搭建了一条高速信息通道。
而在算力网络方面,中国移动的布局同样令人瞩目。“9+30+X+N” 的资源布局广泛覆盖,自建智算规模达 21 EFLOPS,“意图驱动网络” 技术将算力调度效率提升 40%。这不仅为 AI 大模型训练和推理提供了坚实有力的 “水电煤” 式基础设施支持,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移动在全球算力竞争中抢占高地的决心。
中国联通:大模型融合创新,升级网络服务体验
中国联通全面启动“AI全融通计划(AI Unites All)”。在融合创新战略引领下,全面推进网络、技术和服务与AI融合创新,这意味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AI新入口正在开启。以 “元景 1+1+M” 大模型为核心,开启了通信与多领域融合的创新之旅。雁飞 5G RedCap 产品矩阵,巧妙地将 5G 专网与嵌入式操作系统相结合,为电力、工业等场景提供了低时延、高可靠的 AI 服务,就像为这些行业的智能化发展装上了精准的导航仪。
云手机产品整合六大 AI 模型,实现隐私安全与智能办公的全场景覆盖,满足了不同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多样化需求。特别是 “AI RAN” 技术,将基站升级为 “智慧内生节点”,在机械导盲犬实验中实现 IMS 网络自智应用,故障处置效率提升 30%,充分彰显了 AI 技术对通信网络运维效率的巨大提升作用。
中国电信:量子安全与星辰大模型,筑牢生态防线
中国电信以 “星辰” 大模型为底座,构建的多模态产品矩阵涵盖语义、语音、视觉等多个维度,犹如一个全方位的智能感知系统。天翼云智算平台 “息壤” 支持异构算力标准化接入,单集群可调度万卡算力,并与全球主流大模型兼容,为 AI 应用提供了强大的算力后盾。
在安全领域,全球首个量子超融合云平台 “天衍” 的推出,无疑是一颗定心丸。通过天地一体化量子密码网络,为金融、政务等高敏感场景提供了 “不可破解” 的数据保护。而低空经济解决方案整合 5G、卫星和 AI 技术,实现无人机救援、物流调度的全流程智能化,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设备商:聚焦 AI 原生网络,引领技术发展潮流
华为:5.5G 与 AI “双螺旋进化”,优化网络体验
华为发布的 AI-Centric 5.5G 解决方案,无疑是通信技术发展的一座新里程碑。通过意图驱动网络架构,将 AI 能力深度嵌入无线接入网(RAN)和核心网,实现了网络与 AI 的深度融合。
“数字孪生站点” 技术更是一大亮点,它能够实时模拟网络状态,动态优化资源分配,使运营商排障效率提升 30%,成功推动商业模式从传统的 “流量经营” 向注重用户体验的 “体验经营” 转变。在光网络领域,“AI ON” 五大特征的提出以及长飞空芯反谐振光纤等技术的应用,将传输时延降低 34%,为分布式大模型提供了超低时延通道,进一步巩固了华为在通信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。
诺基亚:6G 预研与云原生架构转型,布局未来通信
诺基亚在 6G 预研方面的卓越前瞻性和强大技术实力。这一成果无疑让人们对未来高速、低时延的通信体验充满期待,也为诺基亚在未来通信市场的竞争中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此外,诺基亚推出的 130 种支持开放式可编程网络的无线产品,不仅能耗降低 30%,还加速了电信网络向云原生架构转型。这种转型意味着电信网络将更加灵活、高效,能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。云原生架构的引入可以实现网络资源的动态分配和管理,提高资源利用率,降低运营成本,同时也为开发和部署新的通信应用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平台。
智能交通:蘑菇车联构建智能体与物理世界实时交互的AI网络
蘑菇车联自主研发了全球首个深度整合物理世界实时数据的AI大模型MogoMind,该模型具备多模态理解、时空推理与自适应进化三大核心能力,突破了传统模型依赖互联网静态数据的局限。这使得蘑菇车联的AI技术能够为智能网联汽车、无人驾驶汽车、低空无人机、机器人等实体智能终端提供实时数据和精准决策支持,广泛应用于车路云一体化、自动驾驶、低空经济、具身智能等多个场景,推动各行业向智能化和高效化转型。
车路云一体化落地实践蘑菇车联通过部署“通感算”AI数字道路基站(MOGO AI-Station)和路侧系统(MOGO AI-MRS),在浙江桐乡建成首个全息实时数字孪生路口,车路云端到端时延小于0.1秒。
实时路侧数据上车蘑菇车联实现了实时路侧数据上车,打通车路云三端,为L0-L4各级别智能网联车辆赋能。
AI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蘑菇车联具备AI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能力,其车路云网络算法精度达到中国信通院“车路协同路侧感知系统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”的双SL3最高要求。
AI 网络趋势:赋能行业的无限可能
网络 AI 原生:智能进化的变革
传统 AI 在通信网络中多扮演外挂工具角色,而在 MWC2025 上,“AI 原生网络” 成为焦点。如中兴通讯的 AIR RAN 方案,借助基站内生智能,让业务感知与资源调配实现自动化;华为的 AI-Centric 5.5G 能依照用户意图灵活调整网络策略,真正达成 “网络适应人” 的转变。这一趋势标志着 AI 从辅助手段向网络核心能力的蜕变,网络具备了自主进化的潜能,将为通信行业带来质的飞跃,开启智能通信新时代。
端侧 AI 爆发:智能终端新入口
荣耀、小米等终端厂商积极布局,将 AI 大模型融入手机、汽车、眼镜等设备。荣耀 Magic 7 系列搭载的 GUI 智能体可自主完成餐厅预订、日程管理等任务;小米 SU7 Ultra 智能汽车凭借端侧 48 TOPS 算力实现 “人车家” 全场景联动。随着智能终端的不断发展,IDC 预测 2025 年中国智能眼镜出货量将达 270 万台,端侧 AI 生态竞争愈发激烈。这不仅为用户带来更智能、便捷的生活体验,也重塑了智能终端的入口价值,成为各大企业争夺的战略高地。
6G 竞速:中国引领新征程
在 6G 标准竞争中,中国企业展现出强大实力,抢占先机。中国移动布局 135 项 6G 专利,并于 2025 年启动太赫兹通信外场测试;中信科移动展出全息超表面天线阵列,推动高频段通信实用化。相比之下,诺基亚、爱立信等欧美企业也通过展示 6G 原型机彰显技术储备。这场竞赛不仅是技术实力的比拼,更是全球通信产业生态话语权的激烈争夺。中国企业的领先地位,有望推动 6G 技术更快发展,构建更具优势的通信生态。
MWC2025 清晰地呈现出通信网络从 “连接管道” 向 “智能中枢” 进化的趋势。中国企业在这一进程中取得了多维度突破:技术融合层面,5G-A 与 AI 协同产生乘数效应,从中国移动的AI融合网络到中国联通的“AI全融通”计划,中国电信的“云网智算”到华为的AI-Centric Network,再到诺基亚的AI for RAN以及蘑菇车联的MogoMind在车路云一体化上的实践,各大企业和科技巨头正在积极布局AI网络,推动通信行业的智能化转型。AI网络将渗透到各个领域,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创新方案,推动人类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。
未来,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,AI网络将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创新。